四月初十,苏民来了京都,且怀揣着一大把的银票,一路上出动了一大堆护送的人。
好在他们的运气还不错,平安的到了城门口。
结果正是在城门口,和人发生冲突了。
京都的城门口本就设防的很严,而上次宫变之后,城门卫加了一层京都大营的人,越发严苛起来。
现在,又是各地方学子进入京都的时间,为了防止有人趁机浑水摸鱼,出现治安问题,所以城门卫基本都要严查。
这也就造就了,城门口经常排了一长串的队伍,顶着大日头像等待检阅似的站在外面。
苏民他们骑马过来的,一路上走的着急,这会儿也累得不行,本想着赶紧入城到郡主府了事儿,却没想到好不容易排队半天,不知道被哪儿来的一群人给插队了。
那群人穿着书生的衣裳,自恃过高,而苏民身边跟着一群护卫,大多都有些暴脾气。
于是,一个话带着火气,一个自觉地自己马上要科考成为官人了,两厢几句话不对付,就吵吵起来。
吵吵就吵吵吧,只要没动手打起来就行。
苏民这人最是识时务,也知道这里不是锦州府,不管是沈家还是郡主,又都是多事之秋,实在不宜跟人发生冲突。
这皇城号称一个砖头砸下来能拍死八个权贵,万一要是一不小心就给郡主带来麻烦,他的罪过也就大了。
所以,他及时拉住了身侧的人,没有让他们动手,即便那些书生叫嚣的很厉害,说的话很难听。
但城门卫不一样。
城门卫无所畏惧,在这里吵架就是闹事儿。
那些书生吵的如此厉害,城门卫不可能装作没听到的。
于是,马上几个带着大刀的人出来管了。
城门卫作风强硬,现在都是隶属皇上的兵,寻常检查的那些权贵也多了去了。
直接不由分说的上前粗暴的将人分开,得知是那些书生插队之后,直接勒令重新排队。
重新排队,那最后面现在趁着吵吵的功夫,已经又加长了许多,书生们自然不乐意。
然后就推搡起来了。
然后……
书生之中有一个病秧子,被城门卫那么一推,死了。
现场当时乱成一团,有人尖叫,有人埋怨,有人指责。
入京赶考的书生也是举人啊,那在地方也都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之乎者也大道理说出来,无礼也能赖三分,马上就叫嚣着要告官。
城门卫头大,苏民头大,那些书生也是真的狠。
最后,一群人闹闹腾腾的,闹到京兆尹去了。
白苏得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是下晌,过去两个多时辰了。
苏民他们其实事儿不大,毕竟动手的人是城门卫,但那些书生叫嚣着,非要让苏民赔偿等等,说起因是因为苏民他们。.7.
京兆尹的刘大人惯会做人,坐镇京都这么多年,处理的案子哪个不是关乎两个权贵的?
于是,很快让人报给白苏了。
刘大人派来的人说的那意思,是让白苏出于人道主义,稍稍给死了的书生家里一点儿赔偿,哪怕是五两银子十两银子都成,打发了,堵住了那些书生的嘴,就能将苏民带回来了。
反正最主要的,还是城门卫的事儿。
白苏想着可行,将令牌给了沈星阳,让人去提人。
沈星阳还没出发,玉子夜来了。
这位显然也收到了消息。
他带来的是个不好的消息。
“死的那位病弱公子,是祁州知府的儿子,还是现如今翰林院大学士齐大人的外孙。据说从小博学多识,但因身子骨不好,所以这些年来多在家休养,上回科考因生病没能赶上,这次是冲着恩科来的。”
这是个被家里人寄予厚望的孩子,如今被人推搡几下,直接死了,这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案件了。
翰林院大学士齐大人,在读书人之中声望很高,又是这次科考的主要负责人。
现在他的外孙死了,其中还涉及到白苏的下属,可想而知,这对玉子夜也有很大影响的。
白苏想的有点儿多。
苏民入京的时间是不确定的,但这位齐大人的外孙入京,肯定是有规划好的。
所以,这不见得是冲着她来的。
至于是不是冲着玉子夜来的,那就不一定了。
毕竟齐大人如果大受打击,到时候玉子夜就要扛起这一届科举,办好了还好说,若是办砸了……
白苏深吸一口气:“现在先别说这些了,还是先去衙门看看,这事儿无论如何,不是巧合。如今你舅舅不在这儿,我也没法给你出主意,你自己要小心谨慎,要是有什么我们能帮忙的,你记得说一声。”
玉子夜浅浅一笑:“舅母,我来是要告诉你,苏民我会帮你领回来的,你不用担心,而且,我是皇子,没有什么能难的倒我的,舅母要是有什么事儿,不要忘记来找我才是。”
白苏笑了。
玉子夜当真成长了不少。
瞧着也不像之前那样,只会嬉皮笑脸了。
白苏应了,但依旧让沈星阳跟着过去了。
玉子夜说的不错,他是皇子,将苏民带回来很简单。
但是他自己却因此被京兆尹的刘大人给讹上了。
这个案子最终落在了他的手中。
大学士齐大人算是他半个师傅,京兆尹刘大人撒手掌柜,那些书生都是货真价实的各地优秀举子,城门卫是皇上的人,连苏民一个遭受无妄之灾的都是淑华郡主的手下。
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案子,却因为各方不一样的关系网和身份,而扯皮了起来。
最坑爹的是,若能将城门卫惩罚了以儆效尤将是最简单利落的。
但皇上反问他:“城门卫尽忠职守,及时平息骚动有何不对?常人稍稍一推,谁会因此丧命?那齐家外身体有疾,又是被其他书生撞到方才倒地不起的,为何独独惩治城门卫?”
玉子夜哑口无言。
除了郡主府,其余几方,注定都要得罪。
但得失轻重,需要他自己把握。
此事不到一日,便在京都传的沸沸扬扬。
各地科考的举子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