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石子的落地声,满朝文武全都愣住了,定睛一看,只见李阳手持长剑昂然而立!
之所以能够配剑上朝,正是皇帝赏赐的殊荣,这柄宝剑是李阳亲自监工制造,其锋利无匹,远胜当代的兵器!
阿骨打虽然是个混人,但绝不是个傻子,看到这一幕立刻就急了眼!
“你…你使诈!咱们说好的是解绳球,你用剑劈开不算数!”
李阳冷笑道:“只要绳结解开露出石子便是赢家,至于如何解法又没规定!”
“只有像你们这些北方蛮夷脑子一根筋,才会笨手笨脚在这儿解绳疙瘩,简直蠢得透顶!”
“便是不用利刃,付之一炬也不过片刻之功,天下事物解决之法岂有一种?真是不通教化的愚钝之辈!”
这阿骨打武艺高强,可是嘴却笨得可以。
再加上汉话本来说得就不流利,现在张口结舌却说不出一句话,急得额头上的青筋都跳了起来。
“你我赌注已然生效,要是论起来,你阿骨打现在已经是我李阳的家奴,可以任意驱使。”
“现在就命你返回草原,面见大单于,告诉他一件事。若胆敢犯我边境,我李阳便统领兵马,将你们驱逐到阴山以北!”
这草原上的人虽然粗暴蛮横,可是对于信守承诺却看得比天都大,自己打赌输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听说李阳让他回草原送信,心里大大松了一口气,虽然肯定是丢了人,但总比留在中原当家奴好啊!
想到这里,阿骨打一句话也不说,冲着李阳行了草原的大礼,然后急匆匆地下了大殿。
可笑匈奴的使团来势汹汹,最后却落得个七零八落,大殿上的文武群臣心中都出了一口恶气!
“李阳重挫匈奴锐气,可谓是居功至伟,封侯爵,加封郡王!”
这皇帝龙心大悦,这份封赏可谓是丰厚至极!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侯爵已经是第二等的。
至于封王,在大周朝虽然保留了这个制度,但几十年间也未有人再被封为王。
而李阳区区二十出头,居然得到了如此尊贵的地位,就连林轩都有些忐忑不安。
赶忙说道:“圣上,李阳年纪尚轻,仍需历练,现在就封侯封王只怕是不妥呀。”
皇帝笑道:“爱卿无须多言,你这女婿虽然年轻,却是沉稳练达,只怕连你也是远远不如啊。”
“匈奴的使团沦为笑柄,回去之后单于必定动怒,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挥军南下。”
“李阳,你在军机处已有多日,不知此战可有胜算?”
李阳大声回道:“臣正在苦练铁军,昼夜不停打造军械,只要再有一月便可大功告成。”
“有了这支铁军,即便匈奴控弦数十万,也不过是土鸡瓦犬,一触即溃!”
这话说完,甭说朝堂上的大臣了,就是皇帝听了面皮也不由得微微一抽,心中暗道,这牛可吹大了呀!
可甭管怎么说,李阳是自己重用之人,即便是吹点牛也得捧着,绝不能让其威信扫地。
↑返回顶部↑想到这里,皇帝和颜悦色地说道:“我知道你有过人之能,这支铁军人数多少?”
皇帝的意思很明白,让李阳把这所谓的铁军人数多说一些,既然对方号称三十万大军,这边说个十万也在情理之中。
哪知李阳朗声说道:“人数三千,是臣的旧部再加上从军中抽取的精锐,已经训练多日!”
那些文臣听了都变了脸色,即便是不懂打仗的也明白,这不是瞎扯淡吗?
匈奴号称三十万,这边整出个三千人,岂不是成了以一敌百?
文臣尚且如此,那些武将听了立刻就炸了窝!
这些将领大多数都是和匈奴交过手的,知道这些草原的骑兵来去如风,骑术精湛,战斗力十分彪悍。
而李阳居然如此托大,要用三千去破三十万,这简直是荒唐至极啊!
“启禀圣上,李阳虽然有过人之能,可此举实在是过于托大!即便是精锐之师,以一敌十已是奇迹,其有以一破百的道理?”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李阳这是小马乍行嫌路窄,根本不知道天高地厚!恳请皇上将其撤职,管管后勤就得了!”
这些武将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说话还尚有几分体统,有的大老粗张口就是大白话。
而且七嘴八舌之下,越说越不客气,若不是李阳刚刚立了大功,这帮人恨不得将其撤职查办才解气!
就在这混乱之际,突然有一个声音如同霹雳,把所有人的说话什么都压了下去!
“李阳性格沉稳,绝非好大喜功之辈!”
就这一嗓子,整个大殿上嗡嗡作响,半天才散去回声,可见此人丹田之气有多足!
这些武将回头一看,也都赶紧闭了嘴,因为说话的正是大周军神鲁直!
这位传奇般的人物是人人都佩服的,看到此人开了口,一时间也没人再敢说什么。
“当年北雄关一战,不知多少大周的好儿郎丧生沙场,我豁出命去厮杀却无回天之力,每每想起夜不能寐啊!”
“圣上,我鲁直在朝廷已经赋闲多年,恳请圣上赐我先锋之职,臣愿将这一腔热血洒在沙场之上!”
“臣与李阳相交甚厚,深知此人有通天彻地之能,我愿以性命担保,此战必胜!”
鲁直这番话落地有声,说话时眼角微微湿润,明显是动了真情。
皇帝心中也不由得慨叹,都怨自己疑心病太重,担心鲁直在军中威望过高,所以一直让其在京城担任个闲职。
现在看来,李阳既然能说出这番狂话,必然有所倚仗。
皇帝缓缓说道:“连鲁爱卿都说出这番话,那朕也信了李阳之言!只是事关国运,李阳,你可向群臣们透个底吗?”
“臣正有此意!”李阳说道,“臣不惜代价,从各地筹措矿产工匠,已经打造出新型军械。”
“有此神兵利器,以一敌百不在话下,还请圣上下令,明日让文武群臣到景山一观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