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章再世华佗
看到冉明震怒,杜聪、李业和刘召不敢怠慢,他们急忙下去安排得力干将,去严查桓温余党。王简得知桓温余党仍在魏国兴风作浪,特别是安民县胡人**,居然是桓温在后面蛊惑的,也非常愤恨。得知冉明居然绕开内阁,命皇家特卫处置此事,他感觉脸上火辣辣的,像是被甩了一个响亮的耳光。
王简作为首相,其实非常担心冉明意气用事,如果任由皇家特卫立案处置,那些皇家特卫成员,肯定会小事办成大事,大事变成祸事,弄不好会有无数人被波及。不过,看着冉明正在气头上,他也不敢触冉明的眉头,而是忧心忡忡的回到了内阁衙门。
内阁今日当值的不是别人,正是魏国财相谢安。王简把此事跟谢安一说,谢安听闻此事,猛地打了个冷颤,而后脑子嗡嗡作响。耳边有人急切地道:“谢公,谢公。”谢安竟发现自己喉头一甜,这呼唤自己的声音愈来愈远。
“快,叫御医,叫御医来。”内阁里已是慌乱成了一团,所有人都闻讯而来,好不容易,谢安这才幽幽醒转,他张开眼睛后的第一句话便是:“千万不能让皇家特卫处理桓温余党一案!”
皇家特卫是一个什么样子的组织,在魏国没有人不清楚,皇家特卫的前身,就是冉闵建立的“天聋地哑”和冉明组建的“粘杆处”。这样一个组织成员,无人不是冉明的狂热追随者。一旦冉明放权给皇家特卫,那么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别人不清楚,而谢安却非常清楚。
特务组织在中国历史上,古已有之。史载,中国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特务是夏朝的汝艾和季抒。这两位被夏王少康派往过、戈两个方国刺探军情,为平灭这两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到了汉朝特务组织就开始形成了诏狱这样的常设组成,而负责诏谕狱的就叫大谁何。其实汉朝的招狱还只是特务组织的初级阶段。到了东汉末年,诸候争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为了监察百官,布控内外,曹操置校事官职以伺察大臣,开了中国别看生面的特务政治先河。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一个新政权的建立往往都会经历很长的动荡时期。魏武帝曹操作为一代枭雄,无论身前与身后都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求贤若渴,并三下求贤令,为免绝天下英雄之望能容忍刘备等人的反叛。可他同样也利用特务杀了很多人(当然,这些人都是名士,无名角色杀了也就杀了,没有人会注意。)像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应该出现在初中语文中(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我们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都以为杨修是自作聪明,惹怒曹操,才被曹操杀害。然而真正的原因是杨修参与了魏国立储之争,是曹植的羽翼。曹植虽然才高八斗,但是他只适合当一个才子,当不了帝王。所以曹操杀杨修是因为杨修参与太子之争。三国名士被曹操杀掉的还有孔融、崔琰、许攸等。
当然,这样特务政治的恐怖之处,就是谁也不知道这柄刀会落在谁在头上。谢安其实也非常清楚,桓温一生交友广阔,天下士族门阀,几乎无不例外,多多少少都有桓温有些交情,多少都会有书信往来,一旦桓温余党这个罪名成立,天知道会有多少人倒霉?况且谢安也知道皇家特卫尤其擅长刑讯逼供,多少钢筋铁骨的汉子,在皇家特卫的刑狱之下,无不妥协。而这些士族子弟,怎么可能经得起严刑拷打?一旦进入皇家特卫的招狱,有罪没罪,都会屈打成招,到时候再胡乱攀咬,恐怕举国震动了。
谢安其实也挺恨那些墙头草,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把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士族门阀的生存法则,可是他们私底下帮助桓温,却给魏国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谢安主管财政,特别清楚安民之乱,足足造成了二十余万金的损失。虽然如今魏国财大气粗,可是这二十余万金是原本可以避免的,用这二十万金就可以多开数十上百所学校,培养数千英才。如果把这二十余万斤赈灾,就可以让数万上获得生机,恢复家园。然而这都已经造成了。
如果说冉明想在全国范围内清查桓温余党,严厉打击,谢安是举双手赞成。可是让皇家特卫单独负责,那就万万不可以了。
谢安想起了安民之乱,那些无辜的死难者,那些原本不用死的将士还有几乎被破坏成废墟的安民城,想到了许多许多的事,谢安无比痛心地道:“悔不当初,悔不当初啊,早知如此哎!”
王简、王宁等内阁大臣们也也沉重的看着谢安,他们都非常清楚,皇家特卫负责诏狱,口子一开,这个事态就严重了。这些闻讯而来的内阁大臣也是心乱如麻,现在说什么都已经迟了,
如今冉明圣谕已下,金口已开,该怎么办呢?
可是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考虑的是,君臣有别。冉明放权给内阁,全国大事小事都让内阁处理,内阁的权柄非常大,冉明几乎不会干涉内阁决策。哪怕是西征西域这样的大事,冉明也是尽可能的说服内阁成员,然后这才制定计划。冉明把脸已经给了内阁诸公,皇帝给你脸了,你得接着,千万不能登鼻子上脸。
此时,王简道:“谢公,不如我们现在入宫见驾,请陛下收回成命!”
“不!”谢安摇摇头道:“此事恐怕不能收回了。”
让皇帝收回成命,看似乎事情不大,事实上本质却不同。在政治场中,这就是内阁在挑衅皇帝的权威。当今天子可不是汉献帝刘协,也不是东晋的傀儡木偶,这可是手握天下兵马,拥有着无尚威望的冉明。如果这个事情被传扬出去,内阁就不用再混了,光口水就能把内阁诸公淹死。百姓不会分什么是非对错,他们知道皇帝是好人,反对的皇帝的,肯定都是坏人,都是奸臣。
经过谢安提醒,王简长长了叹了口气。其他内阁大臣也苦丧着脸,一脸无奈。就在这个时候,秘书郎习辟疆道:“其实此事倒也容易解决,只要诸位相公向陛下请旨,恳请三司会审既可!”
“三司会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审判制度。“三司”是中国古代三个主要的**司法机关,源于战国时期的太尉、司空、司徒三法官,后世也称三法司。汉代的三法司是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而魏国虽然承袭汉制,但是在名称上却已经发现了重大的变化。魏国的三司使是指刑部尚书、御史大夫和大理寺卿(相当于中国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如果真是三司会审,那么内阁至少可以出三名副相参加,那么就可以避免皇家特卫一家独大,胡作非为了。内阁诸公一听这话,眼前陡然一亮。他们其实也不是想不到这一层,有道是关心则乱,当局者迷。
大理之意:古谓掌刑曰士,又曰理。汉景帝加大字,取天官贵人之牢曰大理之义。大理寺所断之案,须报刑部审批。决狱之权三在刑部,但大理寺不同意时,可上奏圣裁。而御史大夫则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监督办安过程是否存在徇私舞弊的现象。事实上后世所谓的**制定,其实都是咱们老祖宗早就玩剩下的。
当时冉明在气头上,当既命令皇家特卫负责严查桓温余党,可是事后冉明也清醒了过来。如果真给了皇家特卫司法、刑侦、诉讼、审判之权,那么魏国的皇家特卫就会变成另一个时空的大明锦衣卫。
看着匆匆过来的内阁诸公,冉明正好借坡下台。冉明道:“大魏以法治国,任何人不得更改,此次乃朕之过,朕下罪已诏。从今以后,各司其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冉明同意了内阁所请,命皇家特卫负责侦查桓温余党,找到证据,报请大理寺,刑部负责抓人,大理寺定案。这样以来,就不是三司会审了,变成四司会审。
谢安听了冉明的话,这才松了口气。严办桓温余党,这关系着社稷安稳,不得不让他们慎重处理。然而让皇家特卫绕开司法,同样也是动摇国本。冉明肯接受众臣所请,自然是皆大欢喜。
回到内阁之后,王简总算恢复了一些精神,他深知桓温余党关系重大,查找余党其实已经不是当下最重要的选项了,如何避免灾区出现动乱这才是重中之重。
灾区的灾情如火,人心浮动,决不能出任何岔子。要稳定人心,要持续救灾,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最坏的打算,若是当真灾区出现叛乱,那么即刻,就要立即出兵**,把损失减少到最小,把动乱范围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王简道:“此刻咱们内阁暂时不用急,皇家特卫查找桓温余党,一时半会也不会有什么消息。但是内阁首要工作就是把灾区人心稳定住,现在要多派人,各部职司所有休假人员,一律取消假期,限期回归,逾期不归者,这官也不用再当了。另外也把那些候补官员、待罪官还有新晋进士,全部派出去,下放灾区各郡县,深入各乡镇,负责救灾,并且要带领灾民积极自救。另外,关键时候,必须从严从重处理,御史大夫必段全程监督,某人不开眼,伸手那些避灾物资。各级官员谁要是敢动救灾物资,本首相就要谁的脑袋。诸公可有意见?”
众人默然,这显然是最好的办法了。灾区的恐慌还在继续,尤其是泸水的重灾区,至今水陆道路皆不通,物资只能采取人肩扛背负的方式运输救灾物资。大量粮食和药品根本运不上去。现在那些开始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谣言出现了,一旦那里出现叛乱,恐怕很快就会引起连锁反应。
魏国内阁再一次紧张运转起来,各级官员都非常紧张,一些官员家中经商的人,已经快速派人回去传信。这一次内阁已经磨刀霍霍了,准备杀几个不开眼的人杀鸡儆猴。
南安县,冉昐从各处粥棚里巡视回来,而今南安百废待举,虽然维持了次序,可是上万名灾民的衣食住行却都担在了他的身上。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是常识,然而治疗疫病,比救灾难得多了。虽然冉明极力发展魏国医学和卫生行业,可是这个行业见效非常慢。军医倒好解决,只是治疗外伤,大半年的时间就可以培养一个外伤救护员。可是医生则没有办法了,好的医生,十年不见得能够出师。
至少精通疫病防治工作的,恐怕全国找不到千人。这个时候交通不发达,很多地方县里也只有一个坐堂郎中。
好在冉昐跟着冉明学到了不少东西,他像冉明管理军队一样管理灾区。把百姓分成十人设什长一人,百人设一名百户。以百人为一营。营中设立男女厕所,全部人员必须喝烧开的水,吃饭前必须洗手。虽然冉昐对疫病知识一知半解。可别说,冉昐就是依靠他这点半吊子疫病防治知识,居然混成了南安县的疫病专家。所有灾区救治点的疫病防治工作,都归他管。
其实南安县的疫病工作并不严重,只是喝生不干净的生水,拉肚子而已。可是在缺乏医生和药品的古代,这个腹泻的病,很是要命。冉昐其实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医术,他只是抱着能救一个人就多救一个人,每一个百姓都不放弃,至少能多救一人就是一个。
南安县疫病暴发感染了上千人,结果不治而亡七八十人,可是偏偏冉昐居然被灾民传扬得万家升佛,简直如同再世华佗。在南安县,无论冉昐走到哪里,百姓都会自觉的冲冉昐下跪,这和他的地位无关,主要是百姓把冉昐的行为看在了眼里。
中国百姓是世界上最朴实的人,谁对他们一丁点好,他们都会记在心里。冉昐倒没有什么感觉,他是对救治乐在其中。可是许谦却苦了,他作为冉昐的侍卫。对冉昐的行为一直看在眼里,然而,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冉昐起早贪黑的跑,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现在灾区虽然虽然获得了后方的救灾物资,可是由于交通不便,运上来的物资,非常有限。虽然不至于饿死,长期吃这样的东西,冉昐也整整瘦了一大圈。
许谦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半夜偷偷捕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捕到了几条筷子长的鱼。
许谦端着满满一大碗鱼肉,可是冉昐看到了一后,居然不吃。许谦不解的道:“公子,您怎么不吃鱼啊!”
冉昐想了想,才道:“肉食是最有营养的,现在南安城里伤患足足有数百上千之多,这些人得了疟疾,没有营养就熬不过去,我不是悲天悯人,也不是矫揉造作,只是想到,若是这些鱼肉给他们滋补多一些,或许活命的机会就会增加一些,我实在是……吃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