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潘小公子居然把俞锦幺爷爷的老花镜拿来,叫她试戴,看能不能看得见<br>俞锦看见后还一阵欣喜,以为带上这个镜子就能看得见了,可戴上眼镜后却让俞锦失望了,不但看不见,还更模糊了<br>这下潘小公子更有话说了,你说你眼睛看不见了,给你眼镜还是看不见,白天就活蹦乱跳的,叫你干活就看不见,还不是说明你想偷懒<br>天地良心啊,俞锦这是有苦说不出<br>你想一下,近视眼是凹透镜,中间薄四边厚,而且凹透镜是把事物缩小的<br>凸透镜是中间厚,四边薄,放大镜就是用凸透镜让的,两个极端<br>你一个近视眼让戴老花镜,就是玉皇大帝来了,他也不能说看得见呀<br>潘小公子在管理孩子这方面是比较严肃的,比如说铅笔写完了,你要把剩下的那个头,拿来让他看见,他才另外发一支新的给你<br>作业本你要写完了,把旧的交上去给他,让他检查后确定你没有乱涂乱画,他才会发一个新的给你<br>吃饭的时侯不准吧唧嘴,不许说话,叫吃不言,睡不语<br>有客人来了必须叫人,比如说:叔叔好,阿姨好,姐姐好,并礼貌的叫客人请坐,还要恭敬的到上茶<br>俞锦三姐弟有什么办法呢?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人前乖乖的,人后挤眉弄眼,怨声载道<br>空余时间,潘小公子也会自制笛子,然后用蓝竹里面的一层膜,撕成小片,蒙上一个孔,就可以吹了<br>潘小公子那年代流行的是刘三姐,也没看见他拿出来乐普,就这样呜呜业业的吹着,还别说,真像那么回事儿<br>干活的时侯还时不时的唱几句,听起来还行吧<br>笛子觉得不好吹,又用苦竹弄了一根箫,也是用蓝竹的膜蒙上一个眼,就可以吹了<br>这下俞锦三姐弟都围上去了,说要学吹箫,也不知道潘小公子哪来的闲情逸致,居然答应了他们的要求<br>就开始教,哪个孔代表哚啦咪发索拉西哆,一个下午下来,就不管了,自由发挥,说师傅引进门修行看个人,实际的情况就是他自已也没懂多少<br>笛子跟箫学了个皮毛,去小姑姑家玩的时侯,看见幺爷爷在教小姑姑拉二胡,又蹭学了一下二胡<br>幺爷爷年轻的时侯是老师,小姑姑,又是幺爷爷老来得女,所以幺爷爷的性格就比潘小公子温和多了<br>教起来也格外温柔,说话也是笑眯眯的,让人如沐春风,俞锦学起来也没有那么多拘束了,觉得很舒服<br>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呀,俞锦就想,为什么别人的爸爸就这么好呢<br>什么东西都是不能比的,你想一下,一个18岁就当父亲,跟40来岁才当父亲的人能比吗?这也是后话哈<br>就在这种既喜又悲的生活中,6月16是温老头的生日,这里的习惯就是上了年纪的人生日,知道的人都会去吃一顿饭<br>有一个俞锦叫表叔的人,是俞锦三姨夫的亲哥哥,他听了俞锦的情况,说这是近视了,去县里眼镜行,配一副近视眼镜就可以看见了<br>这下潘小公子才才相信了,回去后第二天就抓了一只大公鸡,还有其他土特产,带上俞锦和温妈妈,到县城的农贸市场去卖<br>通过一系列讨价还价以后,那只大公鸡卖了25块钱,又火速的卖了土特产,就去找眼镜行了<br>经过打听,才知道只有名叫新大街的那条街才有眼镜行<br>新大街是一条两旁很整洁,由东一直延伸到西的街,东边是本县的火车站,西边就是住宿区和学校了<br>潘小公子带着俞锦娘俩七弯八拐的找到了眼镜行,说明了俞锦的情况,就坐下来,用一个塑料片挡住一只眼睛,在纸上测了一下<br>也没有现在的验光机器,很简单的就决定了,两只眼睛都两百度,镜片加镜架35块钱<br>于是温妈妈就掏出了今天卖鸡和所有土特产的钱,才买了这副镜子<br>俞锦戴上以后,真的能看见了,好清楚,只是感觉东西都比实际的小了好几倍<br>准备戴着回去的时侯,感觉头有一点晕,地面也不是那么平,眼镜行的老板说这是正常的,叫要上课的时侯才戴,平时不戴也没关系<br>就凭他说这一句话,懂的人就知道他是外行了<br>眼镜配了不戴,平时如果你要看清什么东西,不得使劲的睁眼睛,或是使劲的眯缝眼睛,那不就更加剧了视网膜受损的严重性吗?<br>也怪俞锦生活在农村,戴上眼镜干活根本不适应,多少干一点活汗水就滴在眼镜上了,还有要去给通学打打闹闹,也不适应<br>一晃就六年级最后一学期了,家里面种了烤烟,买了一台17寸的彩电,还给俞锦三姐弟一人买了一套新衣服,这可把三姐弟乐坏了<br>俞锦的衣服都舍不得穿,折叠起来放好,可没想到小姑来串门的时侯,居然穿了一模一样的衣服,可把俞锦吓坏了<br>以为是小姑偷了自已的衣服,赶紧跑去藏衣服的地方,一看衣服还在呀,这才明白是撞衫了<br>如果是现在的孩子的话,马上就要毕业了,家长孩子都是很紧张的,什么活都不让干,就复习<br>但俞锦还是照常的打闹,照常的学唱歌,记不住歌词的就用一个作业本记下来,第二天晚上继续听,再补上去<br>什么高胜美的《千年等一回》,孙悦的《祝你平安》,张学友的《祝福》,江珊的《梦里水乡》,记文军的《懂你》张口就来,还有模有样<br>笛子和箫时不时的也拿出来,练两下,二胡由于是幺爷爷家的就不那么方便了<br>就最后两星期了,家长不急,可急坏了老师,班主任就带上自已的复习资料,天天晚上上门服务,就补语文,数学<br>历史,地理自然就全靠自已平时的学习情况了<br>那时侯小升初,语文,数学各100分,历史,地理,自然加起来100分<br>统考的时侯是要到镇里面去考的,应该是全镇的人打乱着考吧<br>一个月后,内部消息下来了,班主任兴冲冲的来报,俞锦考了283分,是班里的第一名,被镇里面第一中学录取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