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风灵就拉着风司梦来学校。在所有到齐后,风灵就问“老师昨天说了什么有小朋友还记得吗?”“老师,我记得我们今天要学习诗,还有一个老师来教我们。”“那是哪个老师呢?”“我……我记不清楚了。”“是司梦老师。现在请司梦老师上讲台。大家向司梦老师问好。”风司梦刚被拉着来教室就有些不妙的感觉,在听到“还有个老师来教我们”这句话就准备溜走,没想到才站起来班上的所有人都转过来看着她,这样她走就有些不太好了,于是迈步向讲台,回过头不留痕迹地瞪了风灵一眼,然后对着小朋友说早上好,小孩子们也跟着说司梦老师早上好。然后风司梦清了清嗓子,空灵的声音便回荡在教室里:“首先,关于诗的起源有很多种看法,诗有很强的节奏感,就像鼓一样,可以让人们在协作中更有序,比如大家一起抬一块石头,在这种指挥下步调就更和谐,随着时间流逝,这种有节奏的语言被逐渐用在其它方面,诗的最原始的形态就产生了。第二种是人们为了表达自已对心上人的爱慕和对繁重劳动的不记而无意间创作的,因为从目前的记载来看,大都数的早期的有记载的诗歌的主旨都离不开这两个方面。特别是表达爱情。这两个方面就是目前学者都认可的。最初的诗大多数都是四个字一句,有些诗中间掺杂五六七个字的句子。等你们学习发音后就知道早期诗还有在押韵和平仄方面比版自由的特点。而这也是今L诗和古L诗的区别所在。
随时间的流逝,先辈在创作诗歌中逐渐感受到了将某些发音相似的字放在最后一个字读起来会更加顺口,押韵就在先辈一点点实践中产生了。另一个改变就是诗的格式,所有的诗都是一种格式给人一种很整齐的感觉,慢慢地就发展出了对得歌格律的要求,这种要求出现在唐时期,也是古L诗和今L诗的分水岭,诗也就越写越精,越来越难被普通人所理解,再加上外族向我族宣战的情况下,人们对社会的形式越来越不记,便开始了一场席卷全族的改革,将知识改写成民间流行的语言并全面建设中小学堂,这也造就了现代诗。和古诗相比,现代诗和普通人写的作文更相似,减少了对诗的格律、字数、押韵等的要求,更合适所有人的需求。
而创作诗的手法也逐渐被运用到了其它的文L中。就最初的诗来说,最让人感到熟悉的就是赋、比、兴。而赋就是简洁的不加修饰的描写,比如风灵老师有看黑色的长发,就就是简单的描写,而风灵老师的头发如通墨水染过一般则是用了其它的的修辞。比则是比喻,也就是把一个物比作另一个物,例如你的眼睛像月亮一样明亮,这就是一种比喻……”“那老师,你和风灵老师长好像是比喻吗?”“这种不是,比喻是在不通种的人或物间用的。接下来说兴。所谓兴,就是起的意思,借它物来起已意,说的就是兴。举个简单的例子,春眠不觉晓,处外闻啼鸟。这一句大家应说比较熟悉,这就是借鸟的啼声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就是兴。”“还有其它的手法,比如用典,这在诗发展了一段时间才出现的,用典既可以是比用前人的诗歌,也可以是用前人的故事,也可以是前人的某句话但并不用前人的意思而是另出新意。还有夸张的手法,通是夸大事实来凸显自已的情感,还有想象和联想,想象未来,联想过去可以增加诗的味,让续者与诗人通步进入那广阔的情感天地。在物发情感方面,主要有两种,一种中是直接抒发自已的感情,比如说你很想妈妈了,你对通学说你想妈妈了,这就是直接表自已的感情,也就是直接抒情,而你不直接说,而是说你想吃妈妈让的饭,从侧面说你想妈妈了,这就是间接抒情。而间接那情又可以分多种,比如前面提到的借典抒情,或者在特定景色下抒发情感,又或者是借两种事物间的差别来抒发情感,又或者是借议论来抒发情感。
这些都离不开两样:意象和意境。通俗地说意象就是承载了作者情感的在诗中出现的景物形象,意境则是由意象所组成的作者所要展现出的景象,但不管是什么意象一定是为情感服务的,脱离了情感的意象就没有了有在的意义。意境和意象一样,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传达情感,构成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
而随着诗的发展,一些从诗中衍生的文L也在逐渐发展。词和曲就是其中最要的两部分。其词的发展高潮是宋,曲在明和清比较盛行。词也叫让诗余,最初就是用来唱的,所以流传得也比较广。曲主是戏曲占了一部分。那时不比现在,那是有专门在各个部落来回演出的戏团专门来给各个部落表演,那时看个戏还得早早地戏场,不然连位置都没有。不像在现在,每个部落中都有自已的戏团。不仅仅是诗,其它的文L也在一点点演化,就在前面提到的唐和宋,就发生了一场变革,让文风由繁杂一点点变得简明、质朴起来。好了,就说这些吧,看你们的样子好像也没听懂。”
这话倒没错,下面已经有几个小朋友睡着了。风司梦走下讲台,路过风灵的时侯掐了一下风灵的胳膊。风灵得意地笑着走在讲台上,看了看几个睡觉的小家伙,轻手轻脚走到旁边,轻声说:“吃饭了。”几人一下子就抬起头,小眼睛里有展现不出的迷惑。风灵回到讲台上,笑着说“看来司梦老师确实很好,有几个小朋直接拜倒在桌子上了。”顿时引起一片笑声。“好了,老师没骗你们,确实该吃饭了。去食堂吧。”一上午就这样悄悄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