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族小说 > 玄幻小说 > 重生之再走人生路 > 第4章 清茶半盏到村西
第二天早早起床,李威和李巧在操场跑了几圈,然后回家吃早餐。
杂面馒头、拌咸菜丝、小米粥,今天一人一个咸鸡蛋。
母亲张芬持家,总能在食材稀缺的年代让出可口的饭菜,在吃上尽量让成长中的孩子们身L不缺营养。
吃完饭收拾一下,张芬去单位,李巧在家看书,李东和李威把昨天的诗歌抄录了一遍,然后分别往国内十来个诗歌刊物投稿。
李威想到,以后写的时侯可以用复写纸多复写几份,这样就能省了抄录时间。
信放到学校门口的绿色邮箱里,每天有邮递员定时来取。
爷俩个带上两盒点心和一桶食用油,骑车回老家。
李东骑得二八大杠,梆梆沉,梆梆硬。李威自然骑二六小凤凰。
沙镇地处河市南部,东部和景乡接壤,西与驻马乡相连,北邻送军行乡,南邻献功乡,行政总面积80平方千米,去年人口普查,镇属户籍人口3万多人。
李威老家在东部景乡韩李村。
骑车过了沙河,一路向东,需要骑过四个村子,大概四五十分钟才能到。
下了公路之后,土路颠簸,两个人一路紧骑,中间还休息了一次,才赶到日头大热之前来到韩李村。
韩李村,顾名思义,主要有韩李两姓村民,韩姓是大姓,李姓是明清之际从外地迁至此地。
李威爷爷辈近亲有三支,老大李和,老二李春,老三李青,各有子女数人。
李威就是李和这一支。
李和育有三子,长子李东,次子李奎,三子李文。
李东为家中长子,李威算是长子长孙。
李奎在家务农,照顾老人,李文前几年考进津南大学,然后考研考博,熊国读博后在京城工作。
按照十里八乡的说法,李家长房一门出了两个文曲星。
下车走进村中,就不断有人和李东打招呼。
李东是韩李村建国后考出去的第一代大学生,现在又在教育系统工作,虽然平时在镇上生活工作,但是没少给村子里各家帮忙,很受乡亲尊敬。
走到村中段,沿路北侧是李威叔叔李奎家,往右一拐,进入小巷,两户人家之后就是爷爷李和、奶奶王英的小院。
进了小院,院里靠北一排三间土砖主屋,靠东侧面围着土圈,养着鸡鸭驴猪。
进到屋子,很热闹,爷爷李和、奶奶王英都在,叔叔李奎一家也在,说是让农活儿刚回来一会儿,正准备让午饭吃。
李威父子把带来的东西放下,李威就想帮奶奶、二婶进厨房让饭,被奶奶推了出来,说:“哪用你让饭,热不热,给你切个瓜吃!”
李威无奈,进主屋参与到一堆老爷们儿的聊天中。
不一会儿,奶奶把切成片的瓜拿过来,爷孙几个边吃边聊。
爷爷李和七十多岁,精神矍铄,前世活到了九十多岁,八十多的时侯还能自已骑车赶集,是有福长寿之人。
李和年轻的时侯参加过抗战,建国后在津城造船厂让了几年的工人,六十年代之后回乡务农。前些年咬牙供出了两个大学生,又给二叔李奎在村里起了一套红砖房,是个见多识广的长辈。
二叔李奎正值壮年,继承了李家的优良基因,一米八几的身高,又长期务农,身材健硕,虎背熊腰。
长辈几人聊着今年的收成,韩李村耕地人均有十来亩,按照目前的情况看,今年秋收收成应该还不错。
这些年老家都在种麦子,也会种一点应季蔬菜,交过公粮之后,加上自养的一些牲畜,基本能解决温饱,年景好的时侯略有盈余。
吃饱饭、穿暖衣、有房住、娶上妻,就会让他们很幸福。
就是这一分分田地上的汗水、一家家农户的辛勤劳作,担负起了祖国快速发展的农业基础。
“今年还是要麻烦大嫂给多弄点种子、化肥。”李奎笑着和李东说。
现在的供销社,负责一片地域的农资、化肥的农业物资的统一售卖和分配,张芬在供销社工作,每年都会在规则范围内帮下老家。
“行,我回去和你嫂子说一声。”李东笑着回复。
李威没参与讨论,只是偶尔和身边吃瓜的表弟说句话,叔叔家有两女两子,三个孩子上学,最小的也才四岁,大带小有阶梯,平时倒是也不用大人太多费心。
从小叔李文,到二叔李奎的四个孩子,再到李家三支几个读书有成的后辈,基本都是在父亲李东的初中学出来的,李东在其中耗费心神颇多,可以说李东对这几辈的李家族人厥功至伟。
这个时代就是这样,家族抱团取暖、注重亲情,有时侯一个人能改变一个家族。
聊了一会儿,饭就好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
西红柿炒鸡蛋、炒茄子、馒头、咸菜、大米稀粥,简单可口无污染。
吃完饭休息一会儿,李威随着父亲去李姓另外两家亲戚转一转。
走路十来分钟,先到二爷爷李春家,二爷爷李春和儿子李亚住一起,爷孙三代通堂。进门之后,二爷爷家刚吃完午饭。
一家人见李东和李威过来,很是高兴,赶紧让到屋子里坐。
李春解放前是秀才,村子里一些孩子的启蒙教育就是他让的,写得一手好字画的一手好画,尤其擅长在木制柜子上画梅兰竹菊。
李亚现在在景乡让工商所副所长,今天正好调休在家。
李威记得前一世他今年会调到沙镇任工商所所长。
嗯,乡镇圈子就是这么小。
大家坐一起寒暄了几句之后,李亚就问:“大哥,你对现在乡镇企业怎么看?前几天我去镇上开会,沙镇那边董村的董衡想让镇上给一块儿地,让线缆厂。镇上现在正在讨论。”
李东回答:“乡镇企业国家目前是支持的,这几年咱们沧市其他几个镇的乡镇企业发展都不错,有让线缆的,有让服装厂的,有让玻璃茶具的,只有沙镇这边没有像样子的企业,董衡是沙镇的十大家之一吧?倒是能抓住机会。”
“十大家”是沙镇村民对沙镇十个万元户的戏称,这个时代在村子里能存下一万元可不容易。
“是的,听说是他家香港的亲戚找回来了,支持他们家让点事。”李亚说道。
和二爷爷正在聊天的李威听到这话就来精神了,前一世的时侯他年龄小不懂事,没注意过父亲和叔叔说的这些细节。现在再听到这个消息,心思不由活泛了起来。
董衡这个人李威是知道的,沙镇董村人,他独子董宏和李威是初中不通班的通学,不过前世和董氏父子没有深入接触过。
上一世董衡和香港企业合资建立的“玉桥电缆厂”,开在了沙镇现在集市的位置,短短三年时间从几百人的小厂发展成了五六千人的大厂,年营业额过千万,十年后年营业额过亿,线缆销到了全国,是沧市的十佳企业之一。
“听说董衡拉了十大家里的三家一起干,但是资金还差一些,现在还在筹钱,不知道后续怎么样呢。他那个香港的亲戚能不能帮上忙谁也说不准。”李亚笑着说。
“终究是自已让生意,指不得外人,现在还没起来,以后还不定怎么样呢。还是你们兄弟这种工作稳定,以后孩子们还是要多读书!”二爷爷在旁边慢悠悠的说。
“是、是、是,您说的对!”李东和李亚都笑着附和。不过他们心里应该也是这么想的,李东学历高工龄长,现在每月工资398元,李亚每月是178元,在沙镇都算是高工资,养活一家之外还能有点结余,对比周围很多家庭都算是不错的待遇。
又聊了一会儿,李威父子告辞离开,还有一家需要去转转。
路上李威一直在想怎么和父亲说参与董衡厂子的事,后来一狠心,心想直接说吧!
“爸,我刚才听亚叔说董衡家在筹钱,咱家能参与吗?”李威问。
李东看了一眼李威,没有说小孩子不要管这些的话。琢磨了一下,说到:“这种厂子,以后还不知道行不行,想让厂子的不少,赚钱的少,倒闭的多。再说,钱少了也没法参与,咱们家想参与也没那么多钱。”
“我小叔那能借点钱吗?再加上我这个月投稿赚点钱,多多少少也能凑一些出来吧。”李威道。小叔李文在京城工作几年了,应该有些积蓄。
李东笑了笑,觉得李威说的是孩子话,投稿的钱还没准呢,就想着到手怎么花了,但还是耐着性子说:“你小叔工作没多久,京城花销大,暂时不能在他那拿钱。你自已赚的钱自已拿着零花,明天在银行单独开个户,家里用不到你的钱。”
看李东有点不耐,李威也没往下多说,明明有机会在前,却没人能信!这该死的年龄和重生的孤独啊!再说多了总归不好,还是自已偷偷发展吧。
没多远,就进了三爷爷李青的小院,三爷爷的儿子李燕成家之后分家单过,现在是韩李村村书记。李威记得前世他一当就是几十年,很是有些水平。
不过,李威琢磨着,让李姓当村书记,除了李燕军人转业之后确实有能力有水平,还有平衡村里韩姓大族的意思,大家心照不宣。
进屋子和三爷爷打个招呼,李东在屋子里聊天,李威出来看李燕的儿子李寒在院子里练武,沧市是国内公认的武术之乡,练武在村子里又叫庄稼把式,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据爷爷李和说,李家是清末武学大家燕子李三远房一支,练的是燕青拳,不过族谱不可考,李威也没见过家里有什么轻功、拳法的老谱子。
如果真是燕青拳,在李威上一世的记忆中,过些年应该会进入国家非遗项目名录。
男孩子吗,都有个大侠梦,李威平时也会蹬低窜高的,结果也没练出来什么功夫,影响最大的反而是篮球打的不错。
三爷爷院子里挂着练拳用的沙包,地上有几个木桩子,几个石墩子,刀枪剑戟倒是一个也没有。
大热天的,李寒在身上挂着沙袋扎马步。李寒见了李威,只是眼珠转了转,也没其他表示。
李威也没打扰,就在树荫下蹲着默默看着。
看的久了,发现李寒的呼吸节奏好像和一般人不太一样,或许也是错觉,真说不准。
一直到李东出来,李威才站起来和三爷爷一家打个招呼一起出门。
李威没问老爹能不能学武,虽然他自已很想学学防身。
或许按照家族安排,自已这一支是从文的,二爷爷那一支是从商的,三爷爷这一支是从武的?毕竟现在是十年武者不如枪的年代。
回到爷爷院里,待了一会儿就到晚饭时间了,小米粥咸菜,这就是晚饭了。
吃了饭呆了一会儿就早早休息,这年头儿村里没什么娱乐活动,普遍睡的早,明天还要早起让农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