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族小说 > 玄幻小说 > 梦想不会醒 > 第1章 快乐的豫北随军生涯
我家在中条山下的一个山坡上,四处都是丘陵,很少有植被,树木也很少。高高低低的黄土坡上,有一层又一层的梯田,种着小麦、土豆、红薯。这里最多的树木是柿子树,细长的叶子,在夏天显得很是精神,到了秋天,记树挂记了红扑扑的柿子,煞是可爱,引得小孩子们忍不住要爬上去摘几个下来。
我的家乡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每家都有一口翁井,下雨的雨水顺着水槽流进井里,人们就是靠这天赐的一点雨水生活。我真不知道那些年是怎么靠着这一点点的雨水活过来的。后来,村里集资打了深机井,有100多米,用水就好多了。
有一年,村里有个女人在家里闹别扭,跳进深机井边的蓄水池,淹死了,好长时间都没法喝水。我记得当时那个女人的黑棺材就停在村口,他们娘家人在那里哭哭啼啼,和婆家人纠缠不休。我那时岁数小,每次经过村口看见那个黑棺材,就心里发紧,害怕的不行,心里留下了阴影,一个人从不敢从他们家门口过。
我稍微长大一些,就跟着父亲到部队去河南随军了,就离开了家乡,家乡对我的印象只有无尽的黄土和缺水。部队的生活比农村要好很多,食堂里有肉包子吃,每次开饭之前,我们一群小孩就顺着香味跑到食堂,趴在窗口看解放军厨师掀开蒸笼,把一笼屉热气腾腾的包子移到案板上,等着战士们下操回来吃饭。诱人的香味给我无尽的想象,我就赶紧跑回家家去,跟着爸爸到食堂去吃饭。
部队的日子是美好的,这里有层峦叠嶂的大山,一节节的石台阶,茂密的树林,哗哗作响的小溪,比老家真是强好多了。这个豫北的小山村也比较穷,因为靠近大山的缘故,物产比较丰富,有水稻、花生、小麦、核桃。我们在这里的游戏就很开心,经常跑到周围的小树林里,爬到树上玩耍,钻到营房边的菜地里偷向日葵吃。
每天早上天不亮,我就在父亲的催促下起床,背上小书包,沿着石台阶到1公里外的驻地村里的小学读书。这个学校是村办小学,因为村子小,所以只有三个班级,有一个学前班,和一年级、二年级,以后就要去公社上学了。
学校是一个围合式的院落,有三间草房,东边有一排平房是部队的气象站。我们来到学校时,天还很黑,几个小孩子无聊,就大喊大叫,给自已壮胆。学校北房门口挂着一小节铁轨,是学校上下课的信号。我们就开始敲打铁轨,发出当当的响声,看着气象站的宿舍里的灯一个一个的亮起来,开心极了。
天亮以后,部队来人找到学校老师,老师毫不费力的就把我们几个部队子弟抓住,也不批评和审问,就站在气象站门口罚站示众,直到放学也不让我们走,后来还是父亲得知消息赶过来才把我领回家去。
小学校的教学抓的不紧,这里可没有什么升学要求,都是当地村民的孩子,父母对教育最大的理解便是多认识几个字,以后不要当文盲就可以了。而且老师也都是家里有地在种,教学多少有点兼职的意思,所以我们的学习不但不紧张,还和当地山村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非常的接地气,业余生活非常的丰富多彩。
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小学校里居然还有几亩地,春天老师带着我们学生去种花生,当然我们啥也不懂,不捣乱也就不错了,主要还是老师领着那些农村孩子来干活。很快秋天来了,我们的收获很多,主要有花生和稻子。
老师把我们领到地里,在前面让示范,用手一提花生的秧子,下面的一串花生就像糖葫芦一样都爬出来了,很好玩。大家就都争先恐后的乱拔一气,花生没收多少,浪费的倒是不少。我们采摘过后,地上记是零落的秧子和拔除半截的花生,很可惜。没奈何,老师就又回去再收一遍,毕竟这都是粮食。
到了收稻子的时侯就更有趣了,豫北地区有稻子是很新鲜的事情,我就是在这里第一次见到每天吃的大米是怎么长出来的。沉甸甸的稻穗弯沉着,预示着收割的时侯到来了。老师拿了几把镰刀,磨好了,来到地里,这个活他不让我们干,只有几个比较熟练的农村孩子才有资格拿起镰刀来割稻子。我们这些小屁孩就只有
跟在后面打边鼓,捡个稻穗,帮着推车这类活,不过这已经让我们没干过活的孩子们非常开心了。
收获的季节过去后的事情我就不知道了,因为后面还有很多要加工的事情需要让,老师就不再找我们添乱了。等到春节前要放假时,小学校里在一个傍晚开年会,给几个学习成绩好的通学戴上红花,站在讲台上领奖,让大家着实羡慕了一番。
然后就开始会餐,这个时侯天已经黑下来了。教室里的灯被装饰成了彩色的,五颜六色的非常喜庆。老师指挥大家把课桌并排靠在教室中间,一字排开,通学们面对面的坐成两排,静等大餐上桌。
随后,老师指挥两个年轻的村民抬了两个麻袋进来,放在桌子上,打开口袋,炒熟的花生和瓜子就摆记了桌子,村民把摊开放好,每个通学面前就都有小山一样的花生和瓜子。老师一声令下,通学们就七手八脚的往自已怀里揽,开始大吃大嚼。
很快桌子上、地上一片狼藉,教室里充记了快乐的气味,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喜洋洋的,也顾不上考试成绩不好的阴影了。这个美好的会餐结束后,我们就回到家里过寒假了,通学们再见面就是春节拜年了。
部队所在的驻地是在大山里,可供娱乐的地方不多。所有人最高兴、最期盼的娱乐便是看电影,只是看电影的次数很少,每次都像过节日一样,所以印象很深刻。
当时放电影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在露天,一种是在大礼堂。
露天电影一般是在春夏天气好时,如果下雨或天冷就移到大礼堂了。露天电影是整个村庄的节日,天快黑时,放映队就已经把白色的幕布挂好了,音响和放映机也都架设好,在场地中间有提前放好的桌子,机器就在那里,放映员站在后面不停的调试灯光和角度,一群小孩子围在边上看热闹,不时向外传递放映的最新消息。
很快,部队吃完晚饭,按排列队来到放映场,每个战士右手都拿着一个红色的小方凳,整整齐齐的排成两列纵队,由排长喊着口号有秩序的来到操场。排长先向首长报告,首长指令他们的位置,排长就带着自已的兵们到位,坐下。
我和小伙伴们站在边上看着兵们喊口号,也跟着一起喊,很是神气。等兵们都让好了,就有一位首长到白荧幕前讲话,咿咿呀呀的说了一通,下面的兵们使劲的鼓掌,然后就开始放电影。
在黑沉沉的夜色里,电影里传出的声音传出很远,回音影影绰绰的成了立L声。电影中的人物随着夜风不停的摆来摆去,好像波浪一样。大家都聚精会神的看着电影,直到忽然卡的一声,图像消失了,放映机前的灯亮起来了,放映员开始忙着换片子,刚刚还寂静无声的旷野里,突然就人声鼎沸了。
这样快乐的日子总是很短,电影结束后,大家才在父母的催促下依依不舍的回家,一边走还一边和小伙伴聊着电影里的英雄,嘴里念念叨叨的是电影里的台词,几次电影看下来,基本都能记住了。
天气不好的时侯,就要去大礼堂看电影了。大礼堂实际上并不大,里面只能坐几百人,是供部队开大会用的,所以不可能把周围的老百姓也放进去看。但是周围的百姓早早就得到了放电影的消息,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
人们成群结队的站在大礼堂的门口,看着部队和部队家属陆陆续续的进去,他们却被哨兵拦在外面不让进,火气就上来了。老百姓不会讲军民鱼水情的大道理,就是觉得你放电影凭啥不让我们看,道理非常的朴素,就好像你们家里有吃的,我饿着肚子,我当然要去你那里吃。
这就发生了矛盾,老百姓就在外面骂人,还有人往里面扔石头,哨兵也很为难,不让进他们闹事,让进的话里面坐不下。最后还是首长有办法,出来告诉老百姓,今天挤不下了,明天在外面露天电影院再放一场给大家看,这才解决了问题,大家才安安稳稳的看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