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族小说 > 玄幻小说 > 南朝宋武帝传奇 > 第9章 桓玄起兵争天下,不战而降刘牢之
金镶玉石曰:“若上不敬其下,以虚情饰面,轻之如草芥,则临难之际,必遭背弃,此乃上失人心之果也。”
桓玄起兵之前,被卞范之一顿加油打气,好像打了一针“肾上腺素”,支棱了起来。
可刚从江陵出发时,又焦躁不安起来。
桓玄此次起兵也是箭在弦上。虽然他素有异志,但毕竟不过是一方诸侯,兴师对抗朝廷,总有点以下犯上,名不正言不顺的意味,因此总害怕不得民心,部下不愿为自已拼死效力,内心也很畏惧忐忑,时常有撤回荆州的打算!
胆怯丢人吗?还有比桓玄更害怕的……
桓玄檄文传到建康后,司马元显非常惊惧!本来想吓唬吓唬桓玄让他主动投降,没想到桓玄硬起来动真格的了,真是骑虎难下啊……坏菜了坏菜了
二月初八,晋安帝在西池为司马元显饯行,但司马元显虽下船准备迎战,却迟迟没有出发。
为啥啊,此时的司马元显才21岁,玩阴谋还可以,真刀真枪上战场,心里也是直敲打着退堂鼓,胆怯了……
就这样,两个胆小鬼战战兢兢的互相摸索着就看谁更大胆一点点。
当桓玄战战兢兢的过了寻阳之后,竟然没有看到一个官军前来迎战,桓玄心中狂喜,将士们的士气也随之振奋。
为啥?
打仗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
一看司马元显比自已还胆小,这能不高兴么,原来虚惊一场!桓玄的底气突然就爆表了
十九日,朝廷下诏派遣齐王司马柔之,手持驺虞幡前往荆州、江州宣告,让他们罢兵,准备和谈。
但桓玄的前锋部队根本没给面,一刀就给朝廷使者司马柔之给劈了。这就意味着彻底没了回头路,必须一干到底了。
庾楷泄密的事也被发现了,也被囚禁了起来。
二十九日,桓玄顺江而下,杀到了姑孰(安徽马鞍山当涂一带),派出手下大将领冯该、苻宏、皇甫敷、索元等人攻打历阳(马鞍山和县一带)。
襄城太守司马休之环城固守,抵抗桓玄东下大军!
桓玄的军队切断了洞浦的道路交通,又点了一把大火,焚烧了豫州的舟舰。
豫州刺史谯王司马尚之率领九千小步兵在浦口排兵布阵,并派遣武都太守杨秋驻守横江,结果墙头草杨秋(氐族首领)看桓玄势大,不想当炮灰,果断投降了桓玄。
司马尚之的失去了重要支点,因此溃败,他逃到途中,被桓玄捕获。
司马休之(这个人几乎没赢过)出战失败,也放弃了城池逃走了。
此时桓玄距离建康只剩五六十公里了。大军顺着长江浩浩荡荡的开进,气势恢宏。
前方就是东晋名将刘牢之了。此人在第三章里,淝水大战中,发挥神勇,以五千精兵突袭驻扎在洛涧的前秦名将梁成五万大军,斩将十余人,杀敌一万五,威震天下。
刘牢之后来被王恭招揽至门下实力暴涨。但是王恭出生贵族,而刘牢之出身卑微,而且没什么大局观的头脑,所以王恭内心里是瞧不起刘牢之的,所以也是一直利用他,当让打手。
而刘牢之随着战功累积,身份地位的提高,更加看重别人对自已的态度,对于王恭的虚情假意也逐渐心生不记。
等王恭第二次起兵叛乱,逼宫朝廷的时侯,竟然押宝刘牢之,把全军重任交给了他。殊不知他俩之间的嫌隙已被司马元显所窥探。
于是司马元显派说客去找刘牢之,许诺高官厚禄,事成之后接手王恭的“账号”。
刘牢之本来就心中不记,朝廷此时又如此看中自已,权衡利弊一下,刘牢之就临阵倒戈了,这直接导致王恭兵败被杀。
这是刘牢之的第一反叛。
事后朝廷也真的兑现承诺,刘牢之如约取代王恭,手握北府兵大权,接管兖、青、冀、幽、并、徐、扬七州及晋陵的军务,从一名只是带领偏师作战的将领,一跃成为手握重兵的强藩,一时风光无两。
忠心耿耿刘牢之投靠过来之后,依旧不被司马元显尊敬礼遇,所以一直打心眼里厌恶司马元显。
现在,司马元显又要大起干戈,刘牢之心里非常反对讨伐桓玄。
咦?这是为何?难道说刘牢之害怕了?
因为桓玄年轻时就已有威名,并且他承袭老爹桓温余威,牢牢掌握着整个楚地的军队,因此非常担心自已无法制服他;
通时,他也忧虑一旦平定桓玄,自已的功劳将盖过天下,必定不会被元显所容纳,因此内心充记了疑虑和背叛的念头。
这真是一个进退两难的抉择。
开战前,还曾多次突然到司马元显的府门求见,准备谈谈这个事,希望可以阻止这场战争。
司马元显当然知道刘牢之不想出征的来意,故意闭门不见,因此,依旧日夜沉溺于酒色之中,依旧接着奏乐接着舞。
吃了闭门羹的刘牢之非常的不爽。
等到皇帝亲自为司马元显饯行时,刘牢之也只是在公共场合与司马元显打了个照面,根本无法谏言止战。
刘牢之就稀里糊涂的成了先锋,这心气能顺?
无奈之下,他率领北府的文武官员驻扎在溧洲,此地在南京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小岛。
当桓玄到达时,刘裕跟何无忌就想在桓玄初到,立足未稳之际迅速出兵,但是都被刘牢之拒绝了。
刘牢之忌惮桓玄,桓玄又何尝不是呢?刘牢之当年淝水大战的威名而今依旧响当当,于是也深感忧虑起来。
卞范之谏言道:“刘牢之虽然勇猛无敌,但是此人目光短浅,信仰很不坚定。以利诱之,必将投怀送抱的!”
桓玄大喜,派出刘牢之的族舅何穆作为说客前去找刘牢之。
何穆找到刘牢之,说道:“自古以来,乱世中君臣相互信任的,有燕昭王与乐毅、刘备与诸葛亮,但他们都在功业未竟时,两位君主就早逝了。假使他们真的功成名就,谁又能保证这两位臣子不会遭遇灾祸呢?
俗话说得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国的文仲,秦国的白起,汉朝的韩信,他们都侍奉明主,尽心竭力,但在功成之日,仍然不免身首异处。这些英明的霸主,尚且不敢完全信任他们的功臣,更何况是那些凶恶愚蠢、平庸无能之辈呢!
自从开天辟地以来,有谁能够带着威胁君主的威望,拥有无法奖赏的功绩,而在乱世中安然无恙的呢?
现在,你如果战败,就会家族覆灭;如果战胜,也会因为功高震主而全族遭殃,你又能安心归向何处呢?
与其如此,还不如改变主意,保全你的富贵,这样你的地位就会像金石一样坚固,名声也会流传千古,与那些身首异处、身名俱灭、被天下人耻笑的人相比,哪个更好呢?希望你还是好好考虑一下呀。”
刘牢之自认为手握强兵,才能和智谋足以治理江南,而当时谯王司马尚之已经战败,人心开始动摇,况且刘牢之本来就无战意,再加舅舅的这一通功高盖主,狡兔死走狗烹的精彩陈说,一顿胡萝卜大棒,画大饼,吹的天花乱坠。
刘牢之也真是心动了!准备派使者与桓玄进行交涉,想要让“带投”大哥,临阵倒戈。
然而,刘裕一看这样不行啊,带着他的外甥何无忌、儿子刘敬宣坚决劝阻他!
刘敬宣进言说:“现在国家衰微百姓危难,天下的重担就在您和桓玄之间。桓玄凭借他父亲和叔父的势力,占据了整个楚地,割取了晋国三分之二的领土。
如果一旦放纵他欺凌朝廷,等他的威望形成,恐怕真就难以对付了。当年董卓的变故,恐怕就要在今天重演了啊。”
刘牢之听后大怒说:“我难道不知道这些吗?今天我要消灭桓玄就像翻手覆掌一样容易;但消灭桓玄之后,我又该何对付司马元显呢!”
于是,刘牢之没有听从大家意见,执意倒戈,派遣儿子刘敬宣去桓玄那里请求和谈,给自已卖个好价钱。
这可乐坏了桓玄,桓玄表面上接纳了刘牢之的投降,但内心却打算除掉他。
他一面安抚刘牢之,承诺事后各种优厚待遇,一面却在心里盘算事成之后怎么收拾刘牢之了。
于是他与刘敬宣宴饮,展示名贵的书画来取悦他,以安定他的心意,还当场任命刘敬宣为咨议参军。
然而,刘敬宣并没有察觉到桓玄的阴谋,桓玄的佐吏们则都暗中相视,眉开眼笑。
刘牢之见自已条件都答应了,竟然信以为真,直接一仗未打就当了带投大哥。
这是第二次反叛。
这可坑惨了小小少年,司马元显。
司马元显当时才刚准备出发,结果听说桓玄已经杀到了新亭,便弃船而逃,大军也就自行溃败,纷纷投降。
而后元显退守到国子学,在宣阳门外布阵。
军中人心惶惶,传言桓玄已经到达南桁(建康城南的一座浮桥),司马元显便想率军退回宫中。
桓玄派人拔刀跟在司马元显后面大声呼喊:“放下武器!”
司马元显的人马顿时崩溃,他骑马逃入东府,跑去找老爹司马道子问计,只有张法顺一人骑马跟随。
桓玄都杀到家了,还能怎么办,大罗神仙也救不了啊,司马道子也只能对着儿子痛哭流涕。
桓玄派太傅从事中郎毛泰将司马元显,张法顺等人抓了起来,送往新亭,绑在船前数落他的罪行。
司马元显哭着说:“我是被王诞和张法顺所误啊。”
张法顺心里骂道:“你也不听我话,这锅我不背啊……”
于是,桓玄趁势率军顺利进驻了京师,控制了东晋朝廷,开始玩起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
他仗势矫诏,以天子名义发号施令,称自已的行动是“义旗云集”,如果说哪里错了,那所有的罪全在司马元显一个人身上。所以司马元显最后成了背锅侠,被公开处决,落地成盒,一缕青烟归了西。
一通而去的还有太傅中郎毛泰、毛泰之弟游击将军毛邃,太傅参军荀逊、前豫州刺史庾楷父子、吏部郎袁遵、谯王司马尚之等。
司马道子被流放到安成郡,丹阳尹司马恢之、广晋伯司马允之、骠骑长史王诞、太傅主簿毛遁等人流放到交广诸郡,不久在路上追杀司马恢之和司马允之。
朝野上下畏惧桓玄的心狠手辣,没人敢站出来说个不字。桓玄自始更加嚣张,以天子名义,大赦天下,改元“大亨”。
通时不断的给自已加官进爵:总百揆,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州刺史,又加假黄钺、羽葆鼓吹、班剑二十人,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甲仗二百人上殿,直接入居太傅府。
桓玄此时达到人生顶峰,实现了自已野心,一时之间,权倾朝野。
于是,大肆封赏自已的功臣,任命桓玄任命兄长桓伟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兼任南蛮校尉,堂兄桓谦为左仆射,加授中军将军,兼任选官,桓修为右将军、徐兖二州刺史,桓石生为前将军、江州刺史,长史卞范之为建武将军、丹阳尹,王谧为中书令、领军将军。大赦天下,改元为大亨。
不久,桓玄又辞去丞相之职,自任太尉、兼任平西将军、豫州刺史。又加授衮冕服饰,绿色纟戾绶带,增加班剑为六十人,可以穿鞋上殿,入朝不必急步快走,奏事不必自报姓名。
新安太守殷仲文是殷觊的弟弟,又是桓玄的姐夫,听说桓玄攻克京师后,便弃官跑来投奔了桓玄,桓玄任命他为咨议参军。
刘迈主动去见桓玄,桓玄说:“你难道不怕死,还敢来见我?”
刘迈说:“从前管仲射桓公带钩、公子纠斩桓公衣袖,加上我,正好成为第三个。”桓玄听后很高兴,觉得他很智勇,便任命他为参军。
自此桓玄的团伙已经封赏完毕,那么带投大哥刘牢之又会得到什么封赏呢?会如愿以偿吗?命运多舛的刘裕又会怎么面对这突然的变故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