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族小说 > 玄幻小说 > 南朝宋武帝传奇 > 第10章 一人三反难自立,潜龙蛰伏事桓玄
金镶玉石曰:“屡叛屡反,此人难立于世,亦无善果可期”!
上回说到,桓玄起兵攻克了建康,杀了东晋的权臣司马元显,从而掌控了朝政,在东晋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桓玄事成以后,第一步就是解决心腹大患刘牢之。
被蒙在鼓里的刘牢之还在幻想美梦,结果召令下来,竟然是被任命为为征东将军、会稽太守,令其远离京口。
此举看似褒奖,实则剥夺兵权,卸磨杀驴。刘牢之作为能征善战的东晋名将,本来投降只求富贵自保,但是反复倒戈的品行,导致口碑暴跌,人心尽失。
而生性狡诈的桓玄也不可能信任,当时劝降诱骗刘牢之也不过是一个阴谋。
刘牢之大惧,感觉到了大祸临头。当时,桓玄住在丞相府,刘敬宣就劝说刘牢之袭击桓玄,刘牢之患得患失,犹豫不决,移兵驻扎在班渎,打算向北投靠他的女婿高雅之,通过占据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作为根据地,以此来对抗桓玄。
这就是刘牢之第三次反叛,但只是预谋。
于是赶紧召集众将领商议对策。参军刘袭这个人生性直率,他说:“天底下最不能让的事没有超过临阵倒戈背叛的!而将军您早年反王恭归顺朝廷,前不久不听大家劝说,又反叛了司马元显,导致今天的局面。
如今又打算反叛桓玄。大丈夫一生当中三次反叛,这岂能够立足于天地之间呢!”说罢,起身扬长而去。
刘牢之手下将领们自然也是心知肚明,只是未敢言明而已,于是也纷纷离开,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庞大的北府军团瞬间瓦解,刘牢之悔恨不已。
现在刘牢之只剩下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问刘裕说:“才刚刚开始而已,桓玄便削夺我的兵权,不久以后,恐怕会大祸来临!
我现在打算北上到广陵去找女婿高雅之起兵,你能跟我一起共图大业吗?”
刘裕真是恨铁不成钢,但是又无可奈何,毕竟是自已老领导,可以说自已的成就离不开刘牢之的培养。但是就现在形势来看,此路根本行不通了。
于是只能委婉劝说道:“将军您拥有数万精锐的北府兵,却一听到风声就投降了桓玄。而桓玄刚刚得志,威震天下。
全军的人心都已经离散了,到达广陵起事怎么可能成功呢!我们应该返回京口从长计议才是。”刘牢之沉默不语,面如死灰。
刘牢之的外甥何无忌此时非常茫然,于是就问一向要好的刘裕:“我该如何是好啊?”
刘裕说:“刘牢之离开后,桓玄必然不会放过他。你可以随我回到京口,归附蛰伏起来。现在野心勃勃的桓玄反叛成功,大权在手,为了稳住大家,肯定会假意笼络大家,收买人心,而且天下尚未荡平,正值用人之际,他一定会用我来替他打仗。
如果桓玄能坚守节操,维护晋朝,我们就继续好好干;否则,我们就一起图谋他。
由此可见,刘裕洞察天下局势的战略眼光,远不是刘牢之能够相提并论的。
事情发展也果然如其所料。桓玄素来知道刘裕东征西讨,作战勇猛无敌,从无败绩,这对自已征战四方可是大有用处,于是任命刘裕为中兵参军,其他军职和郡守的职位仍然保留不变。
此举虽是收买人心,却也可以看出桓玄还是非常倚重刘裕,因为刘裕无论人品还是统兵作战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俨然也已经成为军中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了。
而刘敬宣这边,在此之前返回京口准备转移一家老小的时侯,因为有事耽搁了,导致没有按照跟老爹刘牢之约定的期限回来,这让刘牢之误以为他被桓玄杀害了,这一连串的打击,这位不可一世的战场名宿刘牢之,此时是万念俱灰,于是找了一颗歪脖子树,上吊而死了。
刘牢之,这位东晋时期的名将,是战场上的一匹烈马,骁勇善战,驰骋疆场,英勇无比,威震四方。然而,他缺乏独立的眼光和坚定的目标,在这风起云涌的时代,迷失了方向,在关键时刻往往犹豫不决,难以让出正确的选择。一朝翻车,万劫不复,一代名将就这么陨落了。后人对刘牢之的结局也无不感到叹息痛恨。
他的军事才能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在历史的洪流中,他时而随波逐流,时而逆流而上,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不仅极大损害了他的声望,也消耗了军队的士气,让部下将领失望无比,导致部下离散,信任危机频发。
作为寒族子弟,刘牢之在面对世家大族时,内心难免会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不仅影响了他的心态,也影响了他的决策水平。在关键时刻,他往往因为自卑而选择了退让,从而错失了成就大业的天赐良机。
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如通一座座铜墙铁壁一般,将刘牢之困于其中。尽管他战功赫赫,手握重兵,但始终无法摆脱这种桎梏。他的失败,既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时代背景的缩影。
他的一生充记了悲壮与无奈。他的英勇善战令人敬佩,但他的失败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业,不仅要有才能和勇气,更要有独立的眼光、坚定的目标和长远的谋划。
不久,刘敬宣返回来,发现父亲已故,还来不及吊哭安葬刘牢之,便急忙逃跑,投奔高雅之去了。刘牢之手下的部将只能代为操办丧事,并将刘牢之归葬在了丹徒。
谁知,后来桓玄竟然下令开棺斩首,残忍的让人将刘牢之的尸L暴露在街市上示众。人死了还要如此恶毒,况且刘牢之乃是归顺者,对桓玄来说应是有功之臣,桓玄没有履行诺言反而过河拆桥,背信弃义,狼子野心的一面是昭然若揭。
这让曾经北府兵一众看了,无不咬牙切齿,深恶痛绝。刘裕更是如此,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只能从长计议,蛰伏起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