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唐王登基,万民沾恩贺喜。
君明臣忠民安,实行贞观之治。
自古龙争虎斗,突厥来犯边境。
群雄抗击北国,引出史书传奇。
几句歪诗提过,道出一段唐太宗李世民继位时的传奇故事。
李世民祖居陇西成纪。父高祖李渊字叔德,母亲太穆皇后窦氏。世民四岁时,忽有一书生观其相赞曰:“贵子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岁冠必将济世安民。”
李渊恐此生祸,欲追除之。书生已无踪迹,以为是神,采其语取名叫世民。
李世民的取名是个离奇的传说,不过他对历史的发展确实有所贡献。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勿须多论。
唐高祖李渊李叔德,共有四个儿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吉,四子元霸。李元霸在锤震紫金山之后阵亡。由于李世民领兵南征北战,使李渊的江山如铜墙铁壁一般。但是,大太子建成和三太子元吉,却都是奸王。他俩不但乱宫,而且想杀父夺权。这种行为激怒了尉迟恭、程咬金和秦叔宝等人,便把他俩给除了,李渊为此得了一场大病。然后他让李世民继位。群臣也很记意,李世民当了皇帝。
李世民继位之后,改年号为贞观元年;称帝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他善于听信忠言,敢于招贤纳士,大胆起用人才,是治国有方的开明君主。
朝中的三班文官,四班武将,五府六部,九卿四相,八大朝臣均是一心秉忠报国。文有,英国公徐勣徐茂公和丞相魏徵。武有,秦叔宝,尉迟恭、程咬金和马、段、殷、刘开国四将,以及贾柳楼三十六友中的部分瓦岗老将,都尽心竭力辅佐唐王。可称得是君正臣贤,万民安乐。真是马放南山,枪刀入库,国内太平。可以说是应天时,顺民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李世民是个有道的明君,他每日三朝召见文武群臣共议朝政。因为他是创业的马上皇帝,深知江山来之不易,另外还有一个教训,那就是前朝隋杨广的所让所为:欺娘、奸妹、杀兄、图嫂、弑父、夺权,成了六缺之君。造成天愁民恨,怨声载道。不顺天意,失去民心。所以李世民总把前朝的事当成镜子对照自已,认为只有理朝政,爱黎民,才能顺民心。所以不论是百姓还是记朝文武,都很拥护他。
可是好景不长,就在贞观元年,东有高建庄王欲要兴兵,西有哈密国袭扰边界,特别是北国突厥屡犯中原无故犯边,大肆烧杀掠夺,抢男霸女,让尽不道之事。唐王对此恨之入骨。
这一天,李世民升殿议事完毕,刚想散朝,皇门官跪在殿角之下禀道:“有事奏明主公。”
“有何事?速速奏来。”
“今有北国赤壁康王,派下书人求见万岁。”
李世民当时一愣,心想:北国经常犯境,今天又派人下书,是不是打来战表?如果是真的,哼!朕正有平他之意。这倒好,你自已先送上门来那可就不客气了。想罢说道:“把下书人带上金殿。”
殿头官下去,时间不大,从殿下领来一人。这人身高有九尺向外,膀宽背厚,身躯魁梧,低着头,脸上还蒙着块青纱,看不出他的面目。刚进殿,还没到品级台他就跪下了。
什么是品级台?品级台是按朝中官职大小分类的,王爷在哪?丞相在哪?正一品在哪?从二品在哪?都有指定的品级排班站立,不能随便站。
这个下书人,看来很懂规矩,刚上殿在殿角就跪下了。磕头像鸡鹐碎米似的,碰的殿上金砖“嘣嘣”直响。嘴里还不住高喊:“罪臣参见唐王,万岁,万万岁。”
皇上看他面蒙青纱,不由得心中一愣,在上边忙问道:“下边跪的是什么人?”
“回万岁,罪臣乃赤壁保康王之将,我姓周名衡。”
“为何见朕不扯去面纱?”
“这……我……我脸上……”
“你脸上怎么?”唐王追问了一句。
“我脸上……啊,我脸上……”
唐王见他吞吞吐吐,就把脸一沉,大声喝道:“嘟!为何还不把面纱扯下?”
周衡急忙说:“请唐王息怒!因为赤壁保康王派我来下书,在我脸上刺了字,罪臣面目丑恶恐怕惊了圣驾。所以不敢露面视君。”
唐王一听刺字,刺的甚么字?忙命侍臣:“来呀,把他的面纱揭下。”
下书人一听要揭下面纱,吓得他周身直哆嗦,唐王忙说:“你不要害怕,朕不怪你便是。”
殿头官过去把下书人的面纱揭去,可是皇上仍然看不见:因为下书人没敢抬头。
唐王说道:“周衡你抬起头来。”
“是。”周衡答应一声,慢慢的把头抬起来。
皇上仔细一瞧,不看便罢,一看呀,气得是二目圆睁,龙眉紧皱,咬牙切齿地说:“哈哈!好你个赤壁保康王,真乃恨死朕也。”
原来周衡的脸上用蘸墨汁刺的两个字“灭唐”,李世民哪能不生气呀。“啪!”用手一拍龙书案,喝道:“大胆的周衡,低头!”
“是,是,小人该死。”吓得周衡战兢兢地答道。
“周衡。”唐王叫道。
“小人在。”
“你不是来下书的吗?”
“正是。”
“书信何在?”
“在这儿,在这儿。”周衡赶紧从怀里取出信。
“呈上来。”
“是。”双手把信举过头顶往上一递。
殿头官接过来,放在龙书案上说:“请陛下御览。”
二主唐王打开书信一看,不看则可,一看呀,气得他顿时色变,咬牙切齿地大声骂道:“保康王啊保康王,朕不灭你誓不为人。”
怎么回事?这不是书信而是一份战表。上写:赤壁保康王晓谕唐童李世民,尔行大逆。宫门玉带之丑,玄武门之变极恶,杀兄除弟逼父之罪人皆啐骂。故本王统三十万雄兵要平灭你大唐。
在表文最后还有一首诗,写道:
杀手足,乱纲常。自逞威,压众邦。
昏君立帝民怨,故而兴兵灭唐。
生擒敬德喂马,活捉叔宝牧羊。
灭绝罗门老小,碎尸撒骨疆场。
若要雄兵不致,唐童顶书跪降。
这份战表,把李世民骂得好损,其中宫门挂玉带之丑和玄武门之变两句最使唐王恼火。宫门挂玉带本来是李世民的好心,他见建成和元吉经常进宫与张、尹二妃通奸。就把玉带挂在宫门,以此告戒建成、元吉。没想到两个奸王和张、尹二妃四人勾结,合伙陷害李世民。张、尹二妃拿着玉带去见高祖李渊,硬说李世民勾引她们,并以玉带为证物。李渊一气之下,决定杀李世民。众臣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杀秦王?问李渊,李渊只说是犯了不赦之罪。问李世民,李世民也不好意思说出实情,因为这件事太丑了,只好也说他是犯了不赦之罪。在群臣的保奏之下,把李世民打入天牢。
玄武门之变也是建成、元吉逼宫夺权,激怒敬德等老臣,在玄武门外除掉了这两个奸王。这两件事都是李家的丑事,再加上最后那首诗,更说明北国的猖狂。李世民越看越生气,连声骂道:“保康王猖厥,已是心腹之患,定除此贼,以震国威,以长民志。不灭此番誓不为人。来呀,把周衡推出去,斩!”
“遵旨。”呼啦,左右的金瓜武士、捆绑手上去就把周衡抓住,像鹰拿燕雀一样。可把周衡吓坏了。他连连喊道:“万岁慢着,慢着,我还有下情回禀。”
皇上李世民此时正在气头上,不容他辩说,喝道:“推出去,斩!”
说来也巧,众武士正将周衡推推搡搡的往外走,刚走到殿角下,忽有殿头官跪奏:“万岁,护国公秦叔宝见驾。”
皇上一听秦叔宝来了,非常高兴。因为他对秦叔宝特别敬重。因他不但是大唐的智将,而且一直身为大唐的元帅,可以说是攻无不取,战无不胜,而且对皇上屡有救驾之功。一次是马跳红泥涧,打三鞭还两锏;一次是斧劈老君堂,月下赶秦王。那还是瓦岗山程咬金让位之后,李密叫程咬金巡山,正好赶上李世民私探瓦岗寨。程咬金一心想抓住李世民,月下追赶到老君堂。要不是秦叔宝搭救,李世民早就完了。况且,当初唐高祖李渊李叔德在临潼山时,要不是秦琼秦叔宝救驾。李渊的命也早就没了。所以说秦叔宝对大唐功重如山。一听他来了,李世民忙说:“快,请秦爱卿上殿。”
“是。”殿头官答应一声喊道:“万岁有旨,宣护国公上殿呐!”
就听殿角下有人说:“吾皇万岁,万万岁,为臣前来见驾。”话罢,噔噔噔……撩袍端带走上殿来,到品级台前跪倒。
李世民赶紧欠身说:“秦王兄免礼,快快平身,内臣搭坐侍侯。”
“是。”内臣把座位搬到秦叔宝的跟前。
秦叔宝磕头谢恩之后,起身坐下。
皇上一看秦叔宝胡须花白,脸上布记了皱纹,别看秦叔宝的年纪不算太大,可老得很快。因他过度操劳,脸上像瘦了一些。李世民问道:“秦恩公,近来身L好吗?”
“多谢万岁,臣,很好。”
因为朝中没有大事不让他上朝。今天是秦叔宝特意来的。所以皇上才这样客气。
秦叔宝问道:“万岁,刚才为臣上殿之时,听说推出去斩。但不知要杀的是何人?”
还没等秦叔宝说完,李世民就接过话说:“秦恩公,不是咱朝中有人违令,他是北国下战表之人,是这么这么一回事。”说完,就把战表递给秦叔宝说:“秦王兄你看。”
秦叔宝赶紧接过战表,看罢不由拧眉立目,起身问道:“万岁,下书人现在哪里?”
李世民说:“刚想推出去斩首,正好你来了。这不,还在殿角下。”
“噢!万岁,是否叫他回来让臣见见,臣有话要问。”
“那好。”李世民命人把周衡推了回来。
有人说道:“跪,这是我们护国公、兵马大元帅,秦老千岁。”
周衡一听就明白了,大唐朝护国公就是秦叔宝。早就听说秦琼秦叔宝向来交友似孟尝,孝母似专诸。他赶忙跪倒嘣嘣直磕响头,一边磕一边说:“秦老千岁在上,小人给您磕头了。您快救命啊救命。我是万般无奈才来下书的,不是我愿来的。”
秦叔宝把周衡看了一下,果然脸上刺着“灭唐”二字。当时紧皱双眉,瞪大了二目,厉声问道:“周衡,你在赤璧保康王手下身居何职?”
“回元帅,我是一个小小的哨长。”
“为什么叫你来下战表?”
“是元帅左车轮保举的。”
“你把真情实话都说出来。”
“是。是这样:北国要发兵欲夺大唐江山,叫小人来下书。小人不肯,知道这一来定是九死无有一生。虽说两国开仗不杀来使,但毕竟不是好事情。可我不来又不行啊,左车轮把我的父母妻子都押进监牢,逼着我来。还给我脸上刺了字。告诉我,如果我下书回去,他就放出我全家老幼;如若半路私逃或者有别的变化,就把我全家老幼都杀了。无奈,为了我全家老小活命,我才冒险前来。”说到这里,周衡已经哭的泣不成声了。
秦叔宝一边听着周衡的讲述,一边察颜观色,等周衡讲完了,秦叔宝又问:“这次北国要发多少兵?”
“听说是三十万精兵。”
“元帅是谁?”
“左车轮。”
“他有何德能?”
“启禀老千岁,左车轮人高马大,有些本领,且有些谋略。老千岁,你们千万不可轻视于他。”
“他手下有什么将官?”
“有三百名战将。可是,关关寨寨都有能人把守,足有千员。”
“你是不是在长他的威风?”
“不,不,小人不敢。以后你会知道小人说的都是实情。”
秦叔宝问完了周衡,凑到李世民身边耳语了几句。李世民点头说道:“周衡,你既说的都是实话,朕当决不为难你,有道是两国相争不杀来使,朕给你批回战表,你先到金亭馆休息几日再回。”
周衡连连磕头,千恩万谢道:“多谢唐王皇恩浩大,多谢秦老千岁讲情之恩。”
二主唐王命人备好文房四宝。手提逍遥管笔走龙蛇,“刷刷点点”就在北国战表后面批了回文:
北国幼儿小辈,蚍蜉撼树妄为。
飞蛾投火自焚,国破家亡俱废。
天朝神兵出师,踏平塞北擒贼。
孤王率队亲征,定将窝巢捣毁。
命殿头官递给周衡,又对周衡说:“你回去传朕的口旨,朕即日御驾亲征扫北,叫尔等洗项待刀。”又命人把周衡送到金亭馆,好生款待。
周衡被领到金亭馆,他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边走边想。多亏我能言善辩,总算闯过了鬼门关。他正美滋滋的往前走着,突然有人大喊一声:“站住!”
“啊!”把周衡吓了一跳,抬头一看,面前站着一人拦住去路,只见这个人身高足有一丈开外,黑花脸,头似麦斗,膀宽背厚,肚大腰圆,往那一站像半截黑铁塔似的。冲着周衡直运气,一指周衡:“你就这么走了?”
周衡心想:不这么走还要留点啥吗?可是不敢说出口,只是发愣。“这……啊……”那意思是,不这么走那得怎么走啊?
那个人说:“就这样走也太便宜你了,你得留下点东西。”
“我什么也没有,给您留啥?”周衡说。
“不要别的东西。”
“那,那你要啥?”
“把你的耳朵留下一个。”
“啊。”周衡吓得往回一撤身说道:“砍掉我一个耳朵,那有多难看呢!”
那个人没等周衡往下说,他把眼睛瞪得像铜铃那么大:“别啰嗦,再啰嗦把两个全割下来。叫你成个没耳朵的夜壶。”
“别别。”周衡一边说着一边双手捂着耳朵往后撤身。嘴里还不停地哀求:“将军饶命,将军饶命。不知将军尊姓大名,为什么要害我?”
那个人把腰板一挺,拍着胸脯说:“我也叫你明白明白,我是天下第一大锤将,你老爷我叫齐国远。”
齐国远为什么要割周衡的耳朵呢?因为齐国远在金殿上听见北国下战表的事,看见周衡脸上刺的字,他的肺都快气炸了,恨不得能当时就杀了他。结果不但没杀,还叫他到金亭馆去休息。齐国远心里不服,所以偷偷的溜下金殿,在午门这等着周衡,非要给周衡留个记号不可。他拦住周衡,报了姓名,亮出宝剑就要动手。可把周衡吓坏了。正在这时,就听有人喊道:“住手!”
周衡在惊慌中听见有人喊,认为来了救星,回头一看来的这个人,不认识,心想:这是谁呀?为什么喊住手?
齐国远一看就乐了。嘿嘿一笑说:“四哥,你来的正好,我想割这小子的左耳朵,来,你割他的右耳朵,咱们俩给他包了。”
“啊!”来包圆的!把周衡更吓懵了。
来的是谁呀?
是程咬金,程咬金是个粗中有细的人。他见二哥秦叔宝和皇上嘀咕几句,又把周衡给恩放了,这里定有原故。别看放回周衡,可是,和北国这仗是非打不可了,他见周衡挺实惠的,所以,想和周衡套套近乎,详细地摸摸北国的底细,打起仗来也许有用。刚想到这儿,忽然,他看见齐国远冷锅贴饼子——蔫出溜了,知道不好,他也来了个不辞而别,来追齐国远。但他听见齐国远让他割右耳朵,他扑哧一声笑了,说道:“傻兄弟,别胡闹,皇上恩放周衡,那是天子的仁义之德,你竟敢伤害他,这不违背万岁的旨意吗,再不收回宝剑,我就去告诉皇上,一定要发落你。”他又回头安慰周衡说:“周衡啊,你受惊了,都怪我兄弟的脾气不好,差点伤了你。”
周衡一听,非常感激程咬金,忙问:“请问这位恩公您的尊姓大名?”
“我叫程咬金,字知节。当年我也曾在大魔国当过几天混世魔王大德天子,九成皇帝。”
周衡心想:他就是那个卖筢子的老程啊,这个人不错呀!
程咬金接着说:“你先回金亭馆休息,等散朝以后,我去陪你,你就放心吧。”
从此,程咬金有空就陪着周衡,不但了解了北国的一些情况,而且还跟周衡学了几句北国话。
周衡在金亭馆休息不提,咱们再说金殿之上,唐王李世民问秦叔宝:“秦王兄,你看这个仗得怎样打法?”
“万岁,有道是兵来将挡,水来土屯,可是,我们不能等北国到中原来打,要打,就得到他们北国去打。”
“好,正合朕意。王兄,你看要调动多少人马?”
“依臣之见,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征讨北国有二十万人马足矣。”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好,秦王兄,这次扫北朕要御驾亲征,想叫你与朕通去,你意如何?”
要不说李世民会用人呢,什么人什么用法,这叫量才而用,有事和你商量,事儿也办了,也替他出力了,还叫你心里痛快。隋杨广那小子就是个昏君,一切事都是骄横跋扈,不得民心,最后落了个群起而攻之,最后在扬州被程咬金乱棒打死。
秦叔宝一听皇上这么一问,急忙站起身来回道:“万岁,折煞为臣了。万岁为国为民欲要御驾亲征,为臣愿保驾前往,勇战疆场在所不辞。”
“好,秦王兄真乃是一片忠心,朕封你为扫北兵马大元帅。”
秦叔宝早就是元帅,为什么皇上还封他为元帅呢?
以前是战乱年代的领兵元帅,现在是天下统一了,他就是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一支令箭能调动全国人马。这就是:在朝中全凭天子三宣,出京全凭将军一令,战时,军令大于王命。
秦叔宝一听皇上封他为扫北兵马元帅,急忙跪倒说:“谢主龙恩。”
“秦王兄快快平身,咱们何时起兵?”
“回万岁,三日之后,调二十万精兵,为臣在教军场提令调三军,点兵派将兵发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