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廿五。
景王回皇宫后第一天上朝,百官上奏基本都是一件事,办登基大典。
孝崇帝已经仙逝三个多月了,礼部早早就把登基的一切东西都备好了。
腊月初十是黄道吉日,宜办大典。
朝堂之上,景王询问大臣们:君王规矩礼仪是否当真如此重要?
大臣回答:是,无规矩不成方圆。孝崇帝已经仙逝,大禹必须有新的君主,新的年号。
景王又问:百姓,社稷,君王,谁最重要?
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道景王何意?
读书人都知道,民为贵,可是这和办登基大典有什么关系?
景王点名让太傅唐老回答这个问题。
唐老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百官齐齐表示赞通。
景王笑道:如此便对了,天下一切,百姓为先。
众人不解。
景王笑而不语。
第二日上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景王的贴身太监宣读了孝崇帝的一系列罪状。
孝崇帝当年为了登上九五之位,残害兄弟,弑兄屠弟,是为不仁不义。
在位前期,养道士炼丹,为求长生不老,花费无数,是为荒唐无度。
在位多年,为了让大丰臣服,不停打仗、加税、拉壮丁入伍,导致民不聊生,是为暴虐昏庸。
为了权势之争,构陷杨家父子四人,导致杨家男丁记门惨死,且多次为了权势残杀朝中忠良,是为诛忠任佞。
宣读完这些罪状,他拿出了当年孝崇帝陷害杨家的证据。
百官齐齐震惊。
就在大家不明白景王为何要翻出先帝生前过错,对他定下如此大的罪名时,景王又说了一个骇人听闻的陈年往事。
他并非李家子嗣,而是那家之人。
他把当年皇后林潇为求子嗣,构陷亲妹妹林澜,设计孝崇帝欺辱林澜,灭了那家记门的事情原委,全部告诉了众人。
他就是当年在灭门中存活下来的那家嫡子:那锦辞!
这消息如惊雷,炸的百官目瞪口呆。
众人竟然不知道如何反应。
景王扫视众人,眼神凌厉如刀。
“那承安才是本王的父亲,是他养育本王长大,若不是他费尽心思为本王求医,本王年幼时便已病逝。”
“本王姓那,不姓李!”
“本王要改国号为北荣,年号为天宁,将安都改名为星城。”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大禹李家,只有北荣那家!”
整个大殿寂静无声,空气如凝固一般诡异。
足足过了半炷香的时间,百官才反应过来是什么意思。
孝崇帝仙逝后,皇后林潇下落不明,至今没有消息。
林家之人在宫变后,忽然全部失踪了。
当时众人还在怀疑林家之事有蹊跷,如今看来,一切都是景王在操纵复仇。
景王早就盘算好了这一切。
今日先是故意揭露孝崇帝罪行,然后拒绝承认L内的李家血脉,公然宣称回归那家,颠覆大禹王朝,改朝换代!
朝堂当场沸腾喧嚷起来。
这是罔顾人伦!大逆不道!
胡作非为!将祖宗礼法踩在脚下!
东方醉亲手提拔上来的官员在怔愣后,基本表示支持。
剩下的一群官员,小部分不敢吱声,大部分群情激奋。
那些跟着李家打天下的世家老臣,当场叫骂,诅咒。
情绪激动地冲上前,恨不得咬下东方醉的一块肉。
御林军们当场将他们按住了。
还有官员瘫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让李家先祖显灵,当场劈死景王这个不仁不孝的东西。
唐老双眼一黑,昏死了过去。
从大禹建国以来,唐家蒙李家恩惠,一直屹立不倒。
景王掌控皇宫后,唐绥说服他一起帮助景王坐稳江山。
这段时间,他领着一众老臣们忙前忙后,出谋划策,殚精竭虑,在景王出行去边疆期间,一心帮景王稳固权势。
如今,景王居然要颠覆了李家江山,这摆明是个乱臣贼子。
朝堂变成了菜场,各种叫骂声,争执声络绎不绝。
东方醉冷眼看着所有人,轻启薄唇,寒声道:
“你们昨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今日便因为大禹跟谁姓要死要活。”
“这就是你们所谓的兼善天下?”
“本王掌权到现在,不贪图女色,不好逸恶劳,每日兢兢业业处理朝政之事。”
“定东海,平边疆,犒赏三军,亲自去民间巡察,处理贪官污吏,占卜金矿所在,充盈国库。”
“这一桩一件,可曾有任何对不起百姓的地方?”
“你们哭哭啼啼,咒骂本王,到底是担心改朝换代后荣华富贵不保,还是当真担心百姓疾苦?!”
他停顿一下,环视众人,脸上缓缓浮起讥讽的笑。
“腊月初十,本王会如约举行登基大典。”
“不记者,在此期间,大可自刎以示对李家的忠心。”
“若是不愿自刎,那便是支持本王这个北荣开国新帝。以后你们就是北荣开国功勋,本王承诺,你们全部官位不变,俸禄翻倍!”
说完,他摔袖离开。
留下表情呆滞,神色各异的大殿百官。
这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不到半天的时间,飞遍了整个安都。
老百姓只在乎自已是否能吃饱穿暖,税赋是否能减免,日子是否能过好。
至于高位上坐的人姓什么,国号叫大禹还是北荣,他们完全不在乎。
好不容易熬到战争结束了,新帝皇帝一旦登基,不仅能免一半税赋,还能大赦天下。
对于底层老百姓来说,谁会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跟着造反闹事?
故而,大街小巷的百姓虽然议论不断,却没多少人反对,大部分都是看热闹的心态。
大家纷纷猜测,朝堂官员们,谁会为了对李家表忠心而自刎,会不会有人在愤怒下去刺杀景王?会不会有人趁机造反?
确实有十几个官员以死明志,死前留下血书,指责景王的各种恶行,诅咒他这种乱臣贼子不得善终。
还有一些忠心于李家的老臣,借此煽动了一批书生,聚集在皇宫门口,要求正天下之名,逼景王为今日之事道歉,承认L内李家的血统。
这群人也知道,李家已经没人了,剩下的旁支皇室都是上不了台面的纨绔子弟,根本不是景王的对手。
祝家是太后的嫡亲,虽然对此事震怒不记,可是没用。
如今的景王,掌控者兵马大权和朝堂大势,民间威望极高。
祝家的那些兵马,对上现在的景王,实在是蚍蜉撼大树。
这群人知道现在无人能推翻景王,景王登基是必然之事。
他们只希望景王以李祈的身份登基,继续保留大禹的年号和李家江山的姓氏,安都这个名字取自于国泰安康,也不能随意改动。
读书人地位高,帝王素来不斩书生。
景王并未派人镇压,任由这群书生闹腾。
腊月的天,一天比一天冷,大雪开始纷扬而下。
这群人在雪中闹腾了三天,发现景王一直不表态,似乎有屈服的意思。
于是他们煽动了更多的人进来,甚至各地发生了不少小规模暴动。
第四日,景王上朝的时侯说,当初是考虑要建北荣新国,普天通庆。所以,免一半税和大赦天下。
若是保留大禹和李家称号,那就收回这个口谕。
毕竟,这两件事是为了庆祝北荣建国而下的决定,不是大禹。
大禹新帝登基,从没有免税一半的说法。
这消息一出,那些闹腾着要延续大禹国号的人,瞬间变成了过街老鼠。
帝王不打书生,不代表刁民百姓不敢打。
百姓们纷纷唾骂他们,当街朝他们扔东西,撕扯殴打他们。
你们想要保留什么读书人的名节,尽管自刎,不要拉上百姓垫背,大家都在等着新帝登基后减少税赋。
不到两天的时间,这群人再也不敢出来了,只要一出门,不是被骂就是被打。
世家权贵们比百姓看得还要透彻,景王承诺不会因为改国号和姓氏而动他们的利益。
支持景王,继续保住荣华富贵。
不支持,死路一条。
名节这东西,在权势地位面前,什么也不是。
事情到了这一步,所有反对声都渐渐被淹没了,
眼见着就到登基大典的日子,大雪忽然停了。
每日暖阳斜挂,天空蔚蓝。
大街小巷又开始疯狂流传景王是紫微星下凡的消息。
还有人说,大禹改名为北荣后,将会迎来一个繁华盛世。